Ronan's Logbook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ink Critically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Useful Information
http://people.bu.edu/jgerring/Methodology_Resources.html
Also, he has a great article on how to write a good essay in social science.
http://people.bu.edu/jgerring/documents/Adviceonessaywriting.pdf
Enjoy!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關於古巴的資料
最近在做關於古巴以及斯里蘭卡的經驗研究,會把一些有用的資料放上網路,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a) quoted from Julia E. Sweig, "Fidel's Final Victory." Foreign Affairs 86, no. 1 (January 1, 2007): 39-56.
Cuba is far from a multiparty democracy, but it is a functioning country with highly opinionated citizens where locally elected officials (albeit all from one party) worry about issues such as garbage collection, public transportation, employment, education, health care, and safety. Although plagued by worsening corruption, Cuban institutions are staffed by an educated civil service, battle-tested military officers, a capable diplomatic corps, and a skilled work force. Cuban citizens are highly literate, cosmopolitan, endlessly entrepreneurial, and by global standards quite healthy.
Critics of the Castro regime cringe at such depictions and have worked hard to focus Washington and the world's attention on human rights abuses, political prisoners, an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privations. Although those concerns are legitimate, they do not make up for an unwillingness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s of Fidel's legitimacy -- or the features of the status quo that will sustain Ral and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now in place. On a trip to Cuba in November, I spoke with a host of senior officials, foreign diplomats, intellectuals, and regime critics to get a sense of how those on the ground see the island's future. (I have traveled to Cuba nearly 30 times since 1984 and met with everyone from Fidel himself to human rights activists and political prisoners.) People at all levels of the Cuban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were enormously confident of the regime's ability to survive Fidel's passing. In and out of government circles, critics and supporters alike -- including in the state-run press -- readily acknowledge major problems with productivity and the delivery of goods and services. But the regime's still-viable entitlement programs and a widespread sense that Ral is the right man to confront corruption and bring accountable governance give the current leadership more legitimacy than it could possibly derive from repression alone (the usual explanation foreigners give for the regime's staying power).
The regime's continued defia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lso helps. In Cuba's national narrative, outside powers -- whether Spai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ieth -- have preyed on Cuba's internal division to dominate Cuban politics. Revolutionary ideology emphasizes this history of thwarted independence and imperialist meddling, from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to the Bay of Pigs, to sustain a national consensus. Unity at home, the message goes, is the best defense against the only external power Cuba still regards as a threat -- the United States.
b) quoted from Theresa Bond, "The Crackdown in Cuba." Foreign Affairs 82, no. 5 (September 1, 2003): 118-130.
Perhaps the most tell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ackdown is Castro's own: that it was the action of a David (namely Cuba) confronting the Goliath to the north.
to be continued......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質性研究方法
一個很清楚的事實是,除非採取量化的研究途徑,否則國內政治學界的著作很少交代方法,或者淨講些根本不算是方法的方法(舉例來說,有一些著作的研究方法是「文獻研究法」,但試問,哪一個研究不需要文獻回顧?「文獻研究法」真的是一個方法嗎?)。缺乏方法上的意識及反省,提出的研究題目就算再有新意,恐怕也得不出有效的結論。
總之,我們需要有更多的人投入質性研究方法的討論,以政治科學來說,特別要花更多的心力在Small-N analysis的基礎研究之上,現狀若無法被改變,台灣的政治學研究就永遠只能以量化的面貌躍上國際舞台。對於質化研究而言,我們只能繼續等待果陀。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論文大綱口試
我發現,每個人論文大綱的口試都可能出現不同的類型。它所呈現的樣貌可以是一片祥和,也可以是狂風暴雨,而你往往無法預測。
以我的論文大綱口試為例,它的發展就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攻防之綿密,也完全超乎我的想像。我非常感謝何思因老師在架構及方法上對我的許多挑戰,讓我有機會更加廓清自己的論點,也讓我親身體驗了每一個以case study的方式來驗證理論的作品都必然會遭遇的質疑:案例數(N)不足的問題。
包宗和老師問到關於中介變項的問題,同時很仔細的檢視我論文當中的行文風格及用字遣詞,老師的細心實在讓我感到受寵若驚。同時,我後來也想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可以用來解釋我的中介變項在我所建構的理論中所扮演的角色究竟為何,這將會是我論文當中非常關鍵的一部份,在此先賣個關子,有興趣的人以後直接看我的論文吧!
我對吳老師的感謝當然是無庸置疑,老師總能夠把複雜的事物化整為零,並且把我的理論賦予了新的生命,深厚的學術功底在昨天的論文大綱口試中顯露無遺。我必須說,如果未來我真能夠踏上學術之路,我最感謝的人肯定就是吳玉山老師。我會繼續加油,希望未來寫出來的作品不會讓他失望。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GRE滿分女生學習秘笈:克服惰性
我開始準備考G是在大一上學期。當時之所以想到要考G,是因為覺得大一的課程比較鬆,學的東西不夠多,知識吃不飽,多了很多時間出來。與其把這些時間浪費掉,還不如攻下GRE。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考滿分。相反,考G對我來說,是學習英語的一種鞭策,我覺得它有助於我克服人所常有的惰性,去刻苦努力地學一點東西。報考前,父母讓我三思,因為五年內的G成績到時候都會一併寄到美國的大學,如果這次考不好,留下一個不良記錄,就得不償失了。
但我當時覺得,如果總是給自己這樣的消極暗示,那就什麼事都不要去嘗試了。我報的是新東方11月到1月的班,然後在3月考了G筆試,剛好是大一下學期開學後一個月。我自己覺得,之所以後來考得還不錯,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應試。相反,我更多地是把準備考G當成促使自己提高英語水準、鍛煉思維能力、豐富知識的一種學習途徑。這種心態使我能創造出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不是盲目相信網路上別人的經驗。
第一階段
可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在學習上我比較注重個人自己的學習,對老師的依賴性不強,所以在去新東方讀G前,我自己已經把單詞背得八九不離十了,各類型的題目都做了兩三百道。當時用的書是俞敏洪老師的紅寶書99版和其他一些參考書。
首先來說一下對紅寶書的使用。第一遍看紅寶書是一個非常非常痛苦的過程,因為我每個單詞都用Webster重新查了一遍,以最適合自己記憶的方式對釋義進行了校對和修改。六七千個單詞要一個個地這樣修改過來,功夫無數。當時大一的課程雖然鬆弛,但是也還是有學業負擔的,我的日子過得很苦,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六點起床,晚上總要到淩晨兩三點才睡覺(精神可嘉,十一點半睡覺較科學)。就是這樣,一天也只能看掉兩三百個單詞,有時候其他事情一多,連兩三百個都看不了。
有時候我覺得特別絕望,因為我只是把單詞給仔細修訂了一遍,還沒背哪,想想後面的任務太艱巨了。但是咬咬牙也就挺過去了。漸漸地,工作做得熟練起來後,一天能看掉四五百個單詞。在十月下旬的時候,我終於把紅寶書的單詞都在Webster裡親自查了一遍,並且進行了修訂。另外,碰到有的單詞我覺得特別好,我還會到牛津高階裡去查它的用法。牛津高階這本字典有很好的例句。我覺得復習G不僅是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真地要記住這些詞,要學進東西去。以這樣的心態去學,才能一絲不苟,效果才會好,對考試也是有好處的。
在查好詞後,我開始背單詞。因為在查的過程中,對單詞已有一個比較深刻徹底的瞭解,用一個詞來說就是「明澈」,一個詞究竟在句子裡應該怎麼用,究竟有哪幾種精確釋義,我都有記錄。這樣,背起來就非常快,感覺很暢快。第一遍背得還疙疙瘩瘩的,等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基本上就可以一頁頁翻過去了。當然,會碰到一些特別乖僻的詞,或者長得特別像的詞,或者是一大籮筐的同義詞,我都會特別把它們摘錄出來,幹乾脆脆地列出一張表來,一目了然。很多人習慣於把這種整理羅列的責任推到新東方老師的身上去,認為只要去新東方上課,抄了筆記,就萬事OK,自己不願意動手動腦去整理,我覺得是不太好的。
第二階段
我覺得新東方對我幫助最大的是作文課。憑心而論,作文主要還是得靠平時積累,不是一下子抱抱佛腳就能OK的。但是指導也是很關鍵的,它能告訴我應該走什麼樣的路線,整篇作文的框架結構大致應該怎樣,等等。我覺得新東方作文課的精華部分就是對Argument的分析,把幾種錯誤都一一pinpoint,非常精確。新東方的辭彙課也不錯,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串詞,就是把同義詞一串串拎一拎。我覺得非常有好處,能夠理清人的思路。
下面我想講講的是關於一些書的用法。
首先是新東方孫遠的GRE寫作寶典。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有用的是「工具箱」,裡面有許多文章可供閱讀。尤其是美國學生寫的GMAT作文,非常具有啟發性。語言很地道。復旦外文系的元老陸谷孫先生曾說,要寫出一篇好文章,至少要讀過一百篇好文章,出產量和閱讀量之比至多為1:100。這樣的要求當然是針對英語專業的學生,但是對其他專業的想寫好作文的人,也不乏啟迪。只有大量閱讀原汁原味的英語,才能寫出稍微有點地道的文章(要讀就一定要讀美國人寫的東西,中國人寫得再好,終究不地道)。我自己除了孫遠工具箱裡的文章以外,還經常閱讀外文期刊雜誌,並且我恰好是英語專業的,專業課上也有泛讀課。這樣的閱讀量,幫助我提高了作文水準
其次是上海新東方傅順賢的作文書。這本書編排上比較實在,列出了Argument的各種錯誤和相應的範本。我覺得它有比較強的針對性。這裡還想說一下範本的問題。我覺得範本只是一個幫助入門的工具,但到了考場上,能不用範本就儘量別用範本。我覺得在考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寫好提綱。我的提綱寫得非常詳細,把每一個Argument和Issue的題目都仔細分析了一遍,寫了詳細的行文框架。這樣在考場上時就不會慌張了。這樣準備作文的附帶好處是我自己對許多問題的看法都深刻起來了。
真題我一遍也沒有做完,我個人非常不喜歡題海戰術,高三那年我都沒怎樣做題。我覺得,自己的英語水準和知識面是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把題型理解透徹,而不在於要做多少題目。但是我把GRE和LSAT的閱讀全部做了一遍。因為我覺得要在這樣短的時間裡迅速讀完一長一短兩篇文章,並且做題,還要做對,對閱讀理解的要求很高。在長期訓練下,我閱讀時能夠以一行左右為單位地掃過去,速度很快。我覺得自己的閱讀水準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總的來說,復習G的過程,對我來說,與其是應試,不如說是提高英語水準的過程。它擴充了我的單詞量,提高了我的閱讀水準,而且促使我閱讀了大量文章,豐富了知識。我覺得自己收穫很大。我想,即使後來我分數沒有考好,我也不會後悔考G。
第三階段
我讀完班後,離考試大約還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這兩個月基本上用在了閱讀和寫作上,單詞什麼的只是在保持原有水準的基礎上加強熟練程度。越臨近考試,我的復習強度越小。當時我周圍的G友都在拼命做題。但我不太喜歡應試,所以依舊按照自己的習慣,每天花一小時過一下單詞,不記數。兩三天做一份真題,有一個禮拜事情多,一禮拜就做了一份題。但是閱讀我卻沒有放鬆,除了繼續閱讀GRE和LSAT的閱讀以外,我天天泡圖書館,找《Fortune》、《Time》、《National Geographic》等雜誌來快速流覽。看到好的事例,還把它們摘錄下來,作為寫作文可以用的例子。在寫作上,我每天練一篇argument或issue,掐著錶計時,決不超時。寫完了就自己修改,對每個詞都仔細斟酌,牛津高階的那本英漢字典被我翻得稀爛。
考前,我也不能免俗地買了德芙巧克力,討個諧音的吉利。考試前一天晚上我很早就睡覺了,寢室裡的同學也很合作,保持安靜讓我休息。我沒有找人陪,也沒有打計程車,和往常一樣六點半起床,坐公車去考場。唯一和往常不同的早晨沒有吃水分多的食物,而是逼迫自己咽下一堆高熱量的食物。我選的是上外考場,因為它離復旦最近,交通方便。在考場上我非常安分守己,這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有兩個單詞我不認識,我記得很清楚,一個是arcadia,一個是cachet。我就把不認識的詞放在一邊,先做VERBAL其他題目,到了最後,再憑感覺和一些模糊的印象選了有不認識單詞在內的題目的答案。我覺得VERBAL的時間相當緊張。我在考前訓練得那麼熟練的閱讀,到了場上,竟然也有些疙疙瘩瘩。一看時間所剩無己,我決定強迫自己一行一行地閱讀,不管讀沒讀懂,不准回讀(到了場上,人忍不住想回讀,總覺得自己沒讀懂)。
在做題時,我也強迫自己選擇第一感覺是正確的選項,而不要花很多時間想來想去究竟要選哪個,這樣的話是越想越糊塗的。我覺得剛閱讀完一篇文章,思維什麼的都比較清晰,對行文思路也比較清楚,第一感覺是對的選項往往是對的,想多了,反而把自己原本清晰的思維給攪混了。
在考場上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鎮靜。時間不夠,單詞不懂,文章讀不懂,都是臨場非常可能出現的情況。所謂「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考前準備得再好,臨場時真刀真槍地一緊張,還是會出亂子。不管遇到何種狀況,都不能放棄,要堅持到底。有時候眼看只有五分鐘了,還有文章沒讀,肯定來不及了,這時候就要死馬當活馬醫,迅速掃一遍文章,憑印象和感覺做題。當然,如果實在不行,那就CANCEL,畢竟沒有分數記錄總比有個壞記錄強。
準備考G是一條充滿艱辛的道路,只有走過的人才能體味到其中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當你覺得希望渺茫,覺得困難重重,覺得無法堅持的時候,咬一咬牙熬過去,前面就是光明的。